教育(訪問)經歷:
1986年-1990年,西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 獲學士學位。
1990年-1993年,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0年-2004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6年3月-2007年3月,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農學系和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國家土壤耕作實驗室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1993年-1995年,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肥力研究室
1996年-1999年,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9年-至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1.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常務理事
3. 陜西省原子能農學會理事
土壤養分循環、植物營養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土高原白羊草群落土壤有機碳庫構成特征(40301024)”(2004-2006)(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 “黃土高原生態恢復的環境效應及評價(90502007)”中的“不同生態恢復模式對土壤碳庫的影響(子課題)”(2006-2009)(主持)
3.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西北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與速率研究(甘肅寧縣專題)”(2011-2015)(主持)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1330852)子課題“土壤團聚體穩定性與有機碳組成關系”(2014.1-2018.12)(主持)
[1] 王百群,吳金水,吳振海. 子午嶺次生林區植被中有機碳的儲量. 西北植物學報, 2004,24(10):1870-876.
[2] 王百群,蘇以榮,吳金水. 開墾草地對土壤有機碳庫構成與來源的效應. 核農學報,2007,21(6):618-622.
[3] 王百群,姜 峻. 黃土丘陵區人工草地牧草營養元素累積及土壤有機碳與養分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6):127-132.
[4] 鄧瑞芬, 王百群*, 劉普靈等. 黃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流失的影響. 水土保持研究, 2011,18(5):104-107.( *通訊作者).
[5] 王百群.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庫的影響. 見:田均良等編著. 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環境效應研究. 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103-105.
[6] 李玉進, 王百群*. 施用柳枝稷莖和葉對土壤有機碳與微生物量碳的影響及其分解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78-82. (*通訊作者)
[7] 李玉進,王百群*,丁婷婷. 隴東黃土高原農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顆粒有機碳剖面分布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6):1-5. (*通訊作者)
[8] 丁婷婷, 王百群*,何瑞清等. 施用秸稈對土壤可溶性有機碳氮及礦質氮的影響,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72-77.(*通訊作者)
[9] David Laird, Pierce Fleming, Baiqun Wang, et al. Biochar impact on nutrient leaching from a Midwestern agricultural soil. Geoderma, 2010, 158:436-442.
[10] David A. Laird, Pierce Fleming Dedrick D. Davis, Robert Horton, Baiqun Wang, et al. Impact of biochar amendments on the quality of a typical Midwestern agricultural soil. Geoderma, 2010, 158:443-449
2002 年“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關鍵問題研究”獲陜西省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排名第7)